2006/06/20 | 投石入水
类别(流水帐) | 评论(0) | 阅读(87) | 发表于 05:40
投石入水
——从郭德纲的出名过程看大众传媒如何被设置议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03级
齐云飞
内容简介:
本文通过对相声演员郭德纲"突然出名"过程的分析,借用"投石入水"的生活现象讨论大众传媒被"设置议程"的过程,并对过程中"投石人"、"石头"、"水"和"波纹"的角色进行了分别阐释。本文在传统"议程设置"效果理论的基础上向前推衍,从社会个体的角度解释媒体"议程"的形成过程,并证明社会个体有可能主动并成功的对大众媒体进行反向的"议程设置"。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报道会影响受众的认知。该理论强调大众传媒的社会效果,并对这种效果产生的机制和对受众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该理论并没有对媒体"灌输"给受众的"议题"来源作出交代。 简单地讲,"议程设置"理论站在媒体上面对大众进行宣讲,对身后的事情很少涉及。
笔者将以以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出名历程对这"身后的事情"做出描述。
一、谁是郭德纲
郭德纲,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天津人,自幼拜师学习曲艺,后曾随老相声演员常宝丰学习相声,九十年代中期来到北京打拼,唱过戏、写过剧本,一时困窘。后来开始搭班说相声,虽惨淡经营,然而几年间在相声票友中声名大振。2004年,开始有媒体关注郭德纲;2005年末,媒体开始集中报道郭德纲,其时郭已经拥有了一群自称"钢丝"的粉丝(拥护者);2006年二、三月间,郭德纲"红遍中国"。
二、郭德纲的成名历程概述
根据网友东东枪所撰《郭德纲说》一文,郭德纲的名字最早在京城相声票友圈子里传播应当至少是在2003年下半年:
"在网上曲艺迷中间名头颇大的"中华笑海"(http://www.cnxiaohai.com.cn)网站的主要工作人员、网名"小B"的白杨是在2002年的冬天,第一次在广德楼听到了郭德纲的相声。此前曾经有朋友向他介绍过郭德纲,但他觉得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不太会给自己什么惊喜。但自打在广德楼听到了郭德纲的现场演出,他就开始连续"追着"听了大约半年。2003年的下半年,他把采写的几篇关于郭德纲的文章和郭德纲提供给他授权下载的几段相声录音放到了中华笑海网站,推出了一个"郭德纲专题",这也是网上对郭德纲的第一次系统报道。"
可惜原文今已不存,小B和中华笑海网站现在仍然活跃在相声圈子里,网站上的论坛中也有04年关于郭德纲的讨论——但是很明显,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所谓的"系统报道"所起作用充其量影响了一小部分活跃在中华笑海网站的网友,但是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一小部分网友对对整个事情的推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东东枪:你在茶馆里的相声演出已经有很多年了,从常能看见台下只有十几个人转变为现在这种场场爆满的状态,据我知道大致是从2004年年底开始的,这种转变为什么在之前的很多年都没有发生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郭德纲:作一个比喻——买一块猪肉,你要做东坡肉,把这肉放在锅里要炖它。要炖十个小时,才会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的感觉。但是前九个半小时的时候,这肉都会很硬,吃不了。你得等到十个小时满了的时候,拿筷子一杵,这肉软了。你说这肉是因为最后的半个小时呢,还是因为前边的九个半小时的原因呢——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往细致说,第一,是后台演员越来越齐整。何云伟啊、李菁啊。业务上越来越提高。都有不同的观众喜欢他们。第二,是活。……另外,北京文艺台大鹏的《开心茶馆》节目,对我们影响很大,很多观众是听了这个之后来的。电视都没有这么大的宣传力号召力,电台对我们帮助很大。所以说大鹏对我们北京相声大会、北京德云社,功不可没。"
"北京文艺台相声节目《开心茶馆》的节目主持人大鹏在天桥乐茶园的北京相声大会开演第二周,也就是2004年10月30日,就赶到了这里。据他回忆,当时台下也只有不足三十个人。大鹏此前曾经到过华声天桥的相声大会演出现场,并且有过要在现场录音后在节目中播出的想法,但当时后台的设备达不到录音要求,而这次的天桥乐茶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于是,他录制了现场演出录音,剪辑后在自己的节目中播出。一周后,北京相声大会再演出时,台下人数增长到大约六十位了。"
郭德纲现在的"红",肯定离不开他前边十年的奋斗以及再往前的勤学苦练,假如媒体没有介入他的生活,其后若干年,他也有逐渐成名的可能。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转机出现在2004年,北京文艺电台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郭德纲的成名。
根据郭德纲个人网站"相声公社"上的一些信息 ,大鹏至少在2005年下半年还在文艺台播放郭德纲的相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郭德纲在北京已经有自称"钢丝"的粉丝团,在当年11月5日郭德纲前往天津演出时,"钢丝"们也包车前往,甚至有的骑自行车跟随到天津。
而与此同时,郭德纲的迅速走红之路也开始了。
2005年11月3日,天津《今晚报》刊登了《天津籍相声演员回家献艺》,一篇相当短的消息揭开了媒体集体报导郭德纲的序幕。
紧接着,2005年11月8日、17日、24日《新京报》接连发表文艺评论《非主流相声的剧场化生存》、娱乐专题《多路人马护送相声突出重围》、文艺评论《人民与相声,到底谁抛弃了谁》,文中均用郭德纲为例讨论当今相声的现状。
从12月5日开始,京津媒体开始集中报道郭德纲,列表如下:
2005年12月5日 三联生活周刊 《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
2005年12月5日 《假日100天》 《[头文字]郭德纲PK李金斗》
2005年12月6日 华夏时报 《郭德纲:有些说相声的就是奴才》
2005年12月6日 华夏时报 《天桥下,相声回归剧场》
2005年12月7日 中国青年报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
2005年12月11日 《文摘报》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转载中国青年报)
2005年12月26日 精品购物指南 《这些年 我们说相声》;《这些年 我们听相声》
2005年12月28日 北京晚报 《郭德纲:谁挡我就是"蛐蛐挡神六"》
2005年12月28日 新京报 《郭德纲:从没指望登上多高的庙堂》
2005年12月28日 新京报 《回归传统能拯救相声吗》
2005年12月29日 北京青年报 《草根相声慢热京城》
2006年1月,全国各纸质媒体 共33家报道郭德纲82次,其中:
全国性媒体13家 ,北京媒体12家,天津媒体2家,其他各地方媒体6家。
2006年2月,全国各纸质媒体共103家报道郭德纲303次,其中:
全国性媒体19家,北京媒体14家,天津媒体6家,其他各地方媒体64家,国外1家 。
2006年3月1日到10日,全国各纸质媒体共72家报道郭德纲197次,其中:
全国性媒体4家,北京媒体6家,天津媒体4家,其他各地方媒体58家。
如果算上网络的转载和电视电台播出的节目,这个数字不知道还要翻多少倍。
郭德纲短短的三个月内就从圈子外几乎没人认识相声演员变成了"红遍全国" 的相声大腕。
三、郭德纲的成名过程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从05年11月3日的一则百字新闻,到12月的轰动京城,再到06年初的红遍全国,郭德纲自身的努力奋斗应当是决定性因素,没有先前的勤奋和艰辛,绝对没有现在的辉煌。而且,郭德纲本人非常善于利用网络,他很早就混迹于曲艺类论坛,后来又拥有了自己的个人BBS相声公社。
但是,有了这样的努力和勤奋,是否足以让人在没有突然的、明显的业绩的时候迅速成名呢?有了较强的网络意识,是不是可以让自己一朝成名天下知呢?
1.有人主动"捧"
在2006年3月13日的南方都市报上,黄长怡在《从圈子开始 郭德纲走红历程》(以下简称《圈子》)一文中提到(文章有删节):
"袁鸿,原北京北兵马司剧场经理,他成功策划过话剧《切•格瓦拉》、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斯特林堡的独白》、英国现代舞、大学生戏剧节等多次演出。
2001年,袁鸿开始留意北京和天津的相声,并成为郭德纲的剧场相声的观众之一。两年后,袁鸿推荐郭德纲参加了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
在2005年的第三届相声小品大奖赛上,袁鸿将不少同道的合作者都带去看郭德纲的相声:黄纪苏、史航、水晶……这群人是京城颇有影响力的"戏剧人",他们很快也成了"纲丝"。他们运用成熟的运作套路、丰厚的人脉关系、熟练的话题制造能力以及一腔热情,开始以各种方式为郭德纲的相声做推广。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带着德云社全体人马去天津举行相声专场演出,第一次在大剧场里说相声。袁鸿、史航带着北京10多家媒体的记者浩浩荡荡跟去了天津,这些记者大多是第一次知道郭德纲。至此,袁鸿、史航帮助媒体实现了"发现郭德纲"这个第一步。"
回到2002年,在那批最开始到茶馆听郭德纲相声的人中,还有谁?除了前文提到的网友小B(现在已经是中华笑海的站长了)之外,还有一个网名叫做"东东枪"的人。
在《圈子》一文中曾提到,东东枪"观察郭德纲三年",而后花三个月写写了几篇关于郭德纲的文章,文章刊载在06年三月出版的《读库》中,由此推之,东东枪在2002年就已经在关注郭德纲;又在《郭德纲说》一文中,笔者发现了这样的字句,"东东枪:但我听中华笑海网站的工作人员小B说起,说您曾经有一个观点:好的相声演员可以分为三类,腕儿,角儿,艺术家。"东东枪和小B,应当互相认识。东东枪、袁鸿、小B三人同为郭德纲较早的观众。
前边引文中提到过袁鸿曾将"水晶"带去看郭德纲的相声,水晶是谁?京城媒体关于郭德纲的第一篇文章是篇文艺评论,叫《非主流相声的剧场化生存》,发表在新京报上,这篇文章就署名水晶,作者的"头衔"是"北京剧评人"。经笔者调查,水晶当是袁鸿的好朋友,同是北剧场开办的元老 。
在袁鸿的博客(N剧场戏剧网络http://blog.sina.com.cn/m/njuchang)上,友情连接中第一位就是水晶,水晶下面不远,有一个叫作"见招拆招"的博客链接。
见招拆招原名张立宪,因大学时在宿舍排行第六故人称"老六",前文提到过的《读库》,便是他独立运作的一套丛书。在今年的《读库0601》上,有关郭德纲的三篇文章排在首位,分别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郭德纲说》、相声本子《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占据了这本在京城影响颇大的书的前70多页的空间。这三篇文章的撰写和采访整理者是一个人,他就是东东枪。
在东东枪的博客里记着这样一段话:
"《读库0601》的主编见招拆招在与我约稿初期为我确立下来的原则:
1.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
2.成稿时间服从于成稿质量。但也要尽量快——郭德纲随时可能突然窜红。
3.稿件中不要观点。用事实来说话。"
由此可推论,在京城文化圈中有一批人(而且这些人彼此熟识)最早注意到了说相声的郭德纲,并且在2005年末合力为郭德纲走进媒体贡献了相当的力量。从"郭德纲随时可能突然窜红"可以看出,他们对郭的迅速走红成竹在胸。
仔细分析一下最初的几篇关于郭德纲的报道,有助于证明这一推论。
2005年11月24日的新京报上《人民与相声,到底谁抛弃了谁》一文,作者署名方小黑——方小黑既是袁鸿本人 ;2005年12月5日,这一天被《圈子》一文称为郭德纲"红遍北京"的时刻,这一天三联生活周刊刊登文章《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作者袁越,同样是张立宪的朋友,在见招拆招的博客上标记为"土摩托"的就是他;同样在这一天,自称天津惟一主流时尚周报的《假日100天》刊登文章《郭德纲PK李金斗》,作者何玉新——此人也是张立宪朋友圈子中人,网名飞行船,在张立宪及其其他朋友的博客上亦有此人链接;两天后的《中国青年报》上,张立宪亲自上阵,发表文章《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
2.媒体主动追
以张立宪、袁鸿等人为核心的"捧"郭者利用自己的媒介影响力在2005年末发动媒体报道郭德纲,但是他们不会也不可能直接影响所有的媒体。如前所述,他们至少利用了《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在短时间内连续发文,但是首先媒体有自己的用稿逻辑,其次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直接引导前文所列的所有媒体。可事实是,媒体的确被引导了,如前所列,京城媒体在十二月份开始大规模报道郭德纲,而当时间推进到2006年,随着全国性媒体的一轮集中报道再加上由此可以想见的网络的大量转载,郭德纲迅速成为全国的热点,2月份开始,其他地方的媒体报道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四、投石入水
一个拿着一块石头的人,将石头扔进湖水里,石头会激起浪花,水面会荡起波纹。石头很快沉底,那波纹却会散向四面八方。
前文所述郭德纲的成名经过,恰可以用这个现象来解释。
在整个的郭德纲成名历程中,郭德纲和他表演的相声以及围绕在其周围的各种官司、他的徒弟、他的德云社等就是那块被扔到水中的石头——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是一块石头,如果是一块木头,只会漂在水面上,如果是一片纸,可能还没飞到水面就被风吹走了——郭德纲过去的所有艰辛困苦、勤奋拼搏得来的真本事使得他成为一块能激起浪花的石头。
这块石头被一个人看到并捡起来,他觉得这块石头好,扔到水里一定会很好看(另外我们假设石头会因此为荣并且这个人也知道这一点)。他还必须是个有力气的人,能够将这块石头扔出去,而且我们知道,仍得越远、水越深,石头砸起的浪花越大、产生的波纹越多而久。以袁鸿、张立宪为核心的一批京城"文化传媒人"在这里扮演了"投石人"的角色,他们有能力并且有意愿来做这件事。就前文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件事是一批人同时且合力完成的,这就保证了投石人投石的力度和方向,这决定了石头的落点。
平静的水面是不计其数的媒体,他们暗藏波涛。当石头轰然砸下,激起漂亮的水花,波纹四散。永远是水花最大,永远是最中心的波纹最先开始扩散——由内而外。"投石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保证了抓住中心媒体,影响外围媒体。
在水波从石头下落的中心向外辐散的时候,仔细观察会发现外围的水波也在向内荡漾。媒体嗅探新闻事件的欲望正如同水面向中心靠拢的力量。每一滴水都同时向外向内,每一个媒体都努力的找到有趣的新闻源并且刊登出来影响其他媒体。
最后水面是连成一体的,石头带给水体的振动会传递给每一滴水;而媒介内容是高度共享的,就算几家媒体先报道了某一事件,其他媒体同样会迅速获得信息展开报道。
总的看来,平静的水面被投石人扔出的石头所打破,而此后何等模样的浪花和水面的起伏荡漾,都取决于之前投石人"怎样"扔出了一块"什么样"的石头。
五、结论
根据前文所述"投石入水"的解释,本文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1.  个人有可能直接或通过媒体影响媒体,媒体关注的议题可能即非来自政府也非来自金钱。(石头可被投入水中,改变水面形态)
2.  个人对媒介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水平及与媒体的关系。(怎样的投手和怎样的石头)
3.  媒体追逐其本身内容的需要为个人影响和设置媒介议题提供了可能。(水面的水波一定会相互碰撞)
4.  不同的媒体之间存在着人员和选题上的高度共享(石头对水的压力的传递),事件的中心媒体可能对整个事件起到一个诱发的作用。



0

评论Comments